臨近寒假,最近,瀘州市敘永縣麻城鎮高橋幼兒園開了一場家長會。中班40多個孩子,來了30多位媽媽。以前,來開家長會的主要是爺爺奶奶,這一兩年,媽媽們突然多了起來。
5年前,為了生育女兒,在浙江飯店打工的李大非回到家鄉麻城鎮雙橋村。那時,村里像李大非這樣的年輕婦女,多數選擇外出務工。
她本計劃等孩子大了再出去打工,如今女兒上幼兒園,李大非卻不想走了。同時,越來越多的“李大非”像候鳥一樣飛回山村。總人口不過2000多人的雙橋村,就有200多名婦女返鄉。
是什么吸引她們返鄉?
在李大非工作的雙橋村蔬菜基地,有50多位像她一樣的返鄉婦女。農忙的時候,她們全部上工,農閑的時候則分頭在鎮上的超市、水果店、小飯館幫忙,再掙一份錢。“村里打工,一年能掙3萬,生活花銷小,不比外出打工差。”
過去,敘永的土地很難和蔬菜基地扯上關系。這里地處烏蒙山區腹地,山高坡陡存不住水,只適合種植玉米,畝均年收入僅1000元左右。村民為了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敘永是烏蒙山區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這里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發生率高達30%。
麻城鎮雙橋村黨支部書記何代群回憶,以前因為耕種條件差,村里土地大面積撂荒。他不甘心,從平壩地區引入辣椒,在村里最平整的地上種了10畝試驗田,“種是種出來了,但是道路不通,從地里背到鎮上,一筐辣椒碰傷了一半,賣價都收不回成本。”
改變從2018年開始的。當年烏蒙山連片區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貧項目啟動實施,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連片土地整治項目,涵蓋云南、貴州、四川三省。我省面積最大,涉及宜賓、瀘州、樂山和涼山4個市(州)、13個縣、194個村,約占全省總國土面積的6%。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項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五個部分,實現土地旱能澆、澇能排,田平、路直、渠通,確保農田高產、穩產,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土地整治完成后,新增有效耕地面積3.19萬畝,新增糧食產能6800余萬斤。
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讓撂荒地成為了“香餑餑”。大涼山深處,昭覺縣灑拉地坡鄉的土地整治項目還在施工階段,就被來自河北、上海、四川的農業公司“瓜分”,土地流轉費用從200元漲到了1500元。
河北商人張德賢于2019年流轉了灑拉地坡鄉 280畝地試種草莓,2020年土地整治項目完工后,他將種植規模擴大到3000畝,建成中國最大的夏草莓生產園區,帶動周邊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及就地務工增加收入,“平均每個月工資都要發10多萬。”
放眼烏蒙山區,經過整治后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起現代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昭覺縣灑拉地坡鄉種上玫瑰和藍莓;越西推進稻漁綜合種養;屏山打造“云頂茶海”為鄉村康養產業鋪路;沐川擦亮“竹鄉”名片,將田園風光與農業園區有機結合……
“烏蒙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傳統農用地整治路子走不通。”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烏蒙山土地整治項目中,創新開展生態整治新模式,比如在土地平整工程時,拋棄了以往大規模使用硬化田埂的思路與理念,保存了田埂的基本生態功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金曉斌評價,四川烏蒙山土地整治項目走出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的綠色減貧道路。
近日,四川項目通過省級整體驗收,標志著項目基本實施完成。我省烏蒙山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48.9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6.43萬畝,生態修復面積14.5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9萬畝,顯著改善了區域農業生態環境。項目惠及貧困人口約23萬,直接受益貧困人口近8萬,極大改善了貧困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強力助推了區域的脫貧攻堅。